资讯分类
教育学人物 | 王安石
来源:undefined人气:6更新:2024-06-29 13:37:53
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 。
——《宋史·王安石列传》
王安石
王安石,字介甫,号半山,汉族,临川人,北宋著名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、改革家。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,著书立说,被誉为“通儒”,创“荆公新学”,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。在哲学上,他用“五行说”阐述宇宙生成,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;其哲学命题“新故相除”,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。
1.蔡京与崇宁兴学
熙宁兴学是宋朝三次兴学中的一次。(其他两次是庆历兴学和崇宁兴学)
宋神宗熙宁二年(1089年),王安石任参知政事,翌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在神宗的支持下主持改革,推行一系列新法。
“熙宁兴学”是新法的重要内容,主要措施包括四个方面,一是改革太学,创立“三舍法”;二是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;三是恢复与创立武学、律学、医学等专科学校;四是编撰《三经新义》,作为统一教材。它将北宋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,并对后来的兴学运动产生深刻影响。
2.提倡经世致用的教育目的
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。它对于教育任务的确定、教育制度的建立、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过程的组织,都起着指导作用。历代教育家都规定了教育的目的与任务,王安石也不例外。他在《虔州学记》中提出:“夫士,牧民者也。牧知地之所在,则彼不知者驱之尔。……故举其学之成者,以为卿大夫;其次虽未成,而不害其能至者以为士,此舜所谓庸之者也。”从这段话可以看出,王安石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。他认为,教育要培养能理财、整军、富国、强兵的人才,以供国家之用。培养出来的人才,不仅要懂得“礼、乐、刑、政”,“兼习文武”,还要能积极推行国家的法令制度,“能讲先王之意,以合当今”,即教育培养宣传、推行新政的人才。他特别强调通过学校进行专门的正规教育,使受教育者能够为国家现实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服务。
王安石的教育目的观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目的论。孔子从“为政在人”的政治主张出发,提出教育目的是培养“士、君子”。所谓“士”,是指当时统治者的辅佐人才。所谓“君子”,是指现实生活中较高一层的统治者,如诸侯国的国君。他以“学优”作为标准推举贤才,步入政界以实现复礼之大业。孟子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出的教育目的也同孔子一样,是为了培养“君子”“圣贤”及“大丈夫”,所不同的是孟子提出了办学的目的在于“明人伦”,即强调伦理道德教育。王安石不仅继承了儒家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,而且又有新的发展:其一,王安石的教育目的是从教育与社会政治、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中提出来的,富有培养“从政”人才的强烈要求。他针对北宋“积贫”“积弱”的国势,提出变法改革的主张。他的变法改革方案包括了理财、整军、育才三大部分。这三个部分既有联系,又有重点,是一个有机的整体。王安石从当时的政治、经济、教育三者相互联系中,从教育的本质和功能上提出了为天下国家培养有用人才的教育目的。他认为如果教育达不到这个目的,那就失去了意义。由此可知,王安石是把教育与培养人才、发展经济、改革政治有机地
联系在一起,作为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的手段。他的教育目的具有为其政治改革服务的鲜明特点。其二,王安石的教育目的是务实而不尚空谈的。他认为教育必须有益于治国安邦,是“为天下国家之用”的切实学问,以代替“章句声病”之